恒奇模具车间里,技术员在和工人交流
一家传统的小型模具企业,原先一年只能生产不到400副模具,要进一步提升产能举步维艰。但经过数字化改造后,产能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年1200副。看到这一令人惊喜的变化,企业负责人对为其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的宁波创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创元信息公司)赞不绝口。
创元信息公司由在德国基尔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的沃天斌于2011年在家乡北仑创办,初创阶段主要从事核心通信基带芯片及芯片模组的研发,这也是作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的沃天斌求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然而,受区域产业链配套能力以及市场应用端空白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作为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创元信息公司不得不调整发展方向。
“虽然创业初期首个项目中途折戟,但公司团队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决心寻找一个既对产品研发能力有高要求,产品本身又能带来核心应用价值的行业领域。”沃天斌告诉记者。
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区,北仑的工业经济发达,辖区范围内有不少工业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应用日益广泛的当下,沃天斌同样敏锐意识到了工业数字化改造领域的广阔市场空间。北仑模具行业就在此时进入了他的视野。
北仑是中国压铸模之乡,模具及相关的行业企业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4万人。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没有优质的模具,也就没有强大的工业制造。尽管重要性如此之大,但模具企业属于先天性的离散制造,尤其生产环节,碎片化、随机化的特点十分明显,一个订单几乎就只有一副或者几副模具,产品反复迭代更新。模具企业要想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难度要比一般的工业制造企业大很多。
即便如此,模具产品的研发生产仍然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为提高生产效率,不少模具企业也尝试采用ERP、MES等通用生产型软件,但应用一段时间后,还是因效果不佳以失败告终,同时国内目前很难找到能产生有效效益的专门针对模具行业的工业生产管理软件。
一边是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模具企业生产效率、产能瓶颈难以提升突破,一边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迟迟无法深度渗透到模具生产领域。沃天斌决定集中力量,研发针对该行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作为一家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创元公司在系统研发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研发整体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位于前列。“针对性研发应用于模具行业的信息化系统,推动模具行业向工业4.0进阶,无论对创元信息公司、模具行业,以及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都十分重大。”沃天斌表示。
宁波恒奇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食品包装模具开发、制造的企业,近年来发展形势良好,订单多得来不及做。企业负责人找到沃天斌,希望创元信息公司能够研发一套系统,帮助企业解决产能瓶颈问题。
纸上谈兵无法解决问题,沃天斌意识到,如果无法对模具企业的生产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就无法研发出能够有效提升该行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数字化管理软件。企业研发团队于是采用“蹲企”模式,充分了解生产过程,与员工,尤其是与有着丰富研发、制造经验的老员工充分交流。“必须把先进的生产经验提炼出来,体现、沉淀在计算机算法里。”在持续近一年时间的研发、反复试验及磨合过程中,沃天斌还惊喜地发现,其博士期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原本应用于芯片领域的“神经元”网络相关技术成果在针对模具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应用中,有非常好的效果,这让他对此次技术研发方向的调整更加坚定且信心十足了。
2017年6月,创元信息公司为恒奇模具量身定制的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后来被命名为“神经元”网络智能生产操作系统(Neural-MOS)。
“从原来的人管设备、管人,到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和设备。”沃天斌告诉记者,通过数字化改造,恒奇模具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有序化、数字化管理,此外,软件系统还具有实时动态排程功能,例如一旦发生客户撤单、装配调整、生产环节异常等问题时,生产全过程会随之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随着数字化系统的不断完善,恒奇模具的数字化改造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除生产外,采购、外协、成本、绩效、下游客户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也都已纳入到本企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里,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道路越走越宽。目前,该企业生产效率相比改造前增长90%以上;同时,在年产能翻番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从原先的8人减少到了4人。
截至目前,除了恒奇模具,创元信息公司已经为40余家宁波模具企业提供了数字化改造服务,目前已覆盖北仑、宁海、余姚等县市区,助力宁波模具企业插上数字化“翅膀”,从而助力传统制造走上快速发展通道。
另据了解,创元信息公司的模具工业互联网平台于去年入选工信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浙江省首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宁波市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本文转载自浙江政务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