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兴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有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未来导向,打破数据壁垒,以企业碳排放监测治理为切入口,以数字经济融合系统为牵引,在全国首创“碳效码”,构建智慧化场景应用,得到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郑栅洁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给予了广泛宣传。
一、建设背景
上级有要求:**总书记作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浙江省委、省政府随即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提前实现碳达峰。从中央到省里,都强烈释放出必须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信号。
现实有需求:从企业共性需求看,企业无法直观了解自身碳总量、单位碳排放效益以及在区域和行业内的排名水平,减排意识和动力不强、目标不准,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改革手段,为企业提供直观实用的碳核算工具。从政府治理需求看,关于碳总量和碳单耗的评价国家和省里均还没有统一标准,导致降碳减碳工作评价无标准、控制不精细、管控没体系。面对紧迫繁重的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政府无法第一时间实现精细管控、精准施策、靶向引导,不能精准实施碳效服务手段引导企业促转型、调结构、降碳排。
自身有渴求:2019年,长兴县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56万吨,占湖州市碳排放比重为36%,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约为2.6吨/万元,是湖州市平均水平的1.6倍。从能源消费看,我县能源消费量约占湖州市38.6%,单位GDP能耗是湖州市平均水平的1.6倍左右,迫切需要精准、有力、有序降碳减排,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主要做法
围绕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以企业碳效精准量化治理为重点,聚焦企业碳效管理全过程,以“V”字模型持续迭代为理论支撑,实施企业碳效量化、区域碳排评价和碳效服务应用集成,打造“数据多源、体系科学、高效协同、治理闭环”的碳效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企业节能降碳减排增效,加快转型升级。
(一)构建智慧评价,企业碳效一“码”了然
一是畅通数据集成通道。建立工作专班,多部门协同,打通数据壁垒,获取所有规上企业电、气、煤、油、新能源发电量、增加值、企业法人、企业工商登记、其他相关数据等6大类数据需求,涉及数据项48类,数源系统8套,对数据开展定期归集,形成碳效专题库,由县大数据局统一完成归集、保密,完成企业碳排放、增加值等数据部署。
二是分级评价定标准。邀请清华大学能源研究院等机构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开展相关业务研究。设置企业碳效量化情况、区域(行业)碳效量化情况2项一级指标,并进一步设置企业碳排总量、企业碳效值、企业碳中和率、企业碳效波动率、区域碳排放总量、区域碳排强度、区域碳排指数等7项二级指标,衡量企业或区域(行业)碳排放水平。创新提出“一码两标识”(一码为碳效码、两标识为碳效标识及碳中和标识),“碳效标识”是根据企业碳效值大小,确定碳效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1-5级,3级代表行业平均水平,等级越高碳效越高);“碳中和标识”是通过对企业碳中和量与企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比值,得出企业碳中和率。通过在圆形二维码上进行着色,形象展示企业碳中和进程。
三是碳效等级“掌上查”。在“浙里办”-“企业码”APP上开通“碳效码”专区,设立专门“碳账户”,企业足不出户可实时查询了解碳排放、碳效等级等一系列数据,实时了解在同行业内的排名等情况。
(二)创新数据透视,区域碳排一“数”掌握
一是量化区域碳耗指数。打通“数据孤岛”,汇聚区域(行业)内企业碳耗数据,形成区域碳耗值,利用税电数据联动成果,实现碳排与产值数据精准匹配。比较分析乡镇(街道、园区)等各区域同一周期规上企业总能耗产生碳排放量与企业总产值数值比率,动态反映该区域单位产值碳排放量,生成“碳耗指数”,实现区域碳耗量化可评。同时,从企业碳排放能耗总量中准确核减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量,提升企业加大清洁能源发电投入力度的积极性,有效降低碳排放。
二是打造高效综合平台。基于碳效专题库,探索建设“碳效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一舱两端”三大界面。“数字驾驶舱”从县域、乡镇、行业、企业层面全方位展示碳排放量、碳排强度、碳排指数排名等指标,为碳效治理提供依据。在服务端,通过碳效码直观展示碳排放量、碳效值和碳中和率指标,方便企业“一码”了解自身碳效水平,“一键”获取碳融资、大工业政策兑现(根据企业碳效等级提供差异化奖励政策)、用能管控等“一站式”碳效服务。在治理端,综合碳效明细数据,形成企业和区域(行业)节能诊断分析,结果实时推送相关业务协同部门,实现碳效在线预警、跟踪督促、整改提升。
三是实行常态化监测预警。根据“碳耗指数+碳效码”评价结果,精准定位高碳耗区域,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等综合技术指导,推进新能源开发与消纳,助力提升用能水平。通过该区域某一周期内规上企业总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比上同一周期内规上企业总产值,实现智能测算。已累计预警5级碳效企业88家,“碳耗指数”异常乡镇1个,倒逼企业和区域加快转型升级。
(三)强化集成创新,多措助力双“碳”达标
一是高效集成优化服务。基于“碳效码”开发碳效服务小程序,企业扫码即可及时、直观了解碳效值、碳中和率、行业排名等指标,激发企业自主提升动力。集成碳效服务创新应用包,并自动匹配相关服务,实现信息“一键直达”部门业务系统,形成高效协同的服务前端和多系统治理后台。目前已完成“碳融资”“企业碳效技术改进”“供电+能效”服务等6项碳效服务“一件事”集成,为企业提供套餐式碳效服务。
二是强化多场景应用。发改、经信、金融等单位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分别拟出“碳效码”差别应用举措,如:发改局根据企业碳效等级差别化实施电力交易、有序用电等工作,经信局把“碳效码”与绩效评价、资源要素配置、绿色工厂评价和工业政策奖励有机结合,对碳效低的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生态环境局把“碳效码”与碳总量控制、碳削减量等有机结合,引导督促工业企业根据“碳效码”等级差别化制定降碳减量计划。通过指导企业认购“绿电”等措施有效压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电能替代量同比增加38.5%。为32家企业提供能效账单,助力企业优化节能降耗升级方案;针对性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对高碳效企业和技改升级项目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三、改革成效
一是推动碳效服务流程再造。由原先企业碳效无法精准量化,不能及时获取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和提升措施,改变为碳排放数据全面归集、智能比对分析形成碳效、政策自动匹配并“一站式”联动兑现,形成高效协同的套餐式碳效服务机制。(目前完成了2018年度及今年二季度全县29个行业,832家规上企业数据的归集。首次实现了规上企业全域全行业碳排放量化评价,同时以行业平均值对标的评价方式,促进了整个行业碳效的周期螺旋上升,为政府精准分析、科学决策、有力推动提供全新思路。)
二是推动碳效应用制度重塑。在水泥、玻璃、化纤、电力等高能耗行业开展碳排放配额管理试点,将碳效水平与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政策享受有机结合,制定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工业政策奖励、资源要素配置等配套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向碳效水平高的企业集聚,政策倒逼企业加快降碳减量。(已制定出台《关于鼓励银行机构开展碳效融资助力企业降碳减排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长兴县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通知》《长兴县推进“碳效码”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推进“供电+能效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三是推动碳效管理闭环落实。通过汇集企业不同种类能源数据,计算形成碳排放量,与企业增加值进行比对,智能分析评价,形成碳效等级,精准推送普惠贷、节能改造等政策服务供给,从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两个维度将指导意见精准推送给企业,督促问题企业整改提升,加快转型发展,形成管理闭环。如金融机构开发“碳惠贷”等金融产品,累计为企业争取到绿色金融贷款7笔,6310万元。联合供电公司开展“供电+能效服务”,完成替代电量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5%。成功推动2家碳耗等级为4级和5级的企业实施老旧变压器更换;推进5家企业建设屋顶光伏,安装容量9600千瓦。(数据更新)
四、下一步打算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和省市碳达峰碳中和最新方案,对“碳效码”评价指标组成、设计等进行总结、完善,与国家和省级的碳核算指南、碳交易等进行有机衔接,做到标准统一、方便使用,探索形成地方标准。
2.延长拓宽应用领域。拓展“碳效码”应用领域,在巩固完善规上工业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及时拓展到规下工业企业。适时将碳效码应用延伸到工业以外的大型服务业、建筑业企业等领域,探索与碳交易有机结合,促进全社会更快更好的实行碳达峰碳中和。
3.促进治理服务迭代升级。从政府治理需求出发,建立评价、分析、监测、整改整治、验收的闭环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碳效码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从服务企业角度出发,优化完善软件功能,有力服务企业减碳降碳,做好管用实用好用。